近日,百里镇吴畈村爱国组的微信群里,一段短视频引发了村民们的热烈讨论。画面中,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佝偻着背,肩头压着满满一担黄沙,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田埂上,仔细将沙粒填入路面的坑洼处。这位老人,正是党龄53年老党员李传发。
连续多日的降雨,让爱国组沿河边的土路变得坑洼难行,村民出行格外不便。更让李传发挂心的是,次日村里的老年食堂即将开业,许多老人为抄近路都会走这条小路。李传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天刚放晴,70多岁的他便带着铁锹和簸箕出了门,往返河滩挑沙,只为给老人们铺一条平整的路。面对镜头,老人朴实笑道:“把坑填了,老伙计们走路就不用提心吊胆了。”说话间,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沾湿了胸前的党员徽章。
在村民们看来,李传发的“热心”早已是“家常便饭”。“他总说‘党员就是要带头’,哪家有困难他第一个上门,村口落叶他主动清扫,路灯坏了他记挂着找电工……”提起李大爷,村民孙大姐打开了话匣子,“农忙时帮缺劳力的家庭抢收抢种,邻里闹矛盾他主动上门调解,公益活动他永远第一个报名——他做的好事,我们数都数不清!”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正是有无数像李传发这样的老党员,用佝偻却坚实的背影,在平凡岁月里书写着不平凡的党员本色;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们的身影或许不再挺拔,却如暗夜中的明灯,照亮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束光,正悄然感染着年轻一代,让“先锋模范”的接力棒,在基层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陈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