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乡界址村:“乡里乡亲”调解室,为民解忧促和谐
发表时间:2023-12-25作者:张琴
近年来,城西乡界址村组建农村“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工作室,积极吸纳“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有群众基础”的党员、组长,建立“第一时间”应答机制,两委成员、村民组长24小时“在线”。选取各片区党员、组长建立一支20人的调解工作小组,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矛盾进行梳理,及时调解,力求处理稳、准、快,不拖泥带水。以“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工作室为载体,按照“发现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的工作思路,围绕明确一个目标、打造一块阵地、建立一支队伍、完善一本台账,着力打造党员调解机制,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调解不反弹,让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具现代化、高效化。
在基层调解工作中,“乡里乡亲”不拘泥于调解场地,以聊天、拉家常的形式,打好“乡情牌”,延伸调解阵地。并通过党小组“板凳会”等形式,打造“移动调解模式”,把调解室搬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通过专业人士现场指导,面对面地交流及时解答群众遇到的问题,形成“情”“理”“法”相互融合的调解模式。
2023年6月5日,吴某母亲到李某园坝上摘粽叶,李某得知后跑到吴某家中理论,因两人发生争吵中发生肢体冲突,造成李某受伤住院。经李组长上门调解,吴某因自身患有癫痫等多种疾病不愿承担李某住院期间的费用。党员调解员再次上门调解,其兄愿意承担李某住院费用,双方放弃追究法律责任,不再因此事发生任何矛盾纠纷。
“既要有马上办的速度,还要有办就办好的力度,我们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调解成效的标准。”界址村 “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工作室,致力于打造队伍强、调解优、基层矛盾化解模式,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和案例交流不断提升调解员解决群众问题的速度和效率。在调解中,界址村还建立全流程调解记录本,通过详实记录调解事项的起因、解决方式、最终结果,确保调解事项有来源、调解结果有依据,更好地做实做细调解工作。今年以来,界址村“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室共回访调解对象10人,满意度达100%(张琴)